自然资源

  水资源


  2014年,绵阳市年降水量为198.45亿立方米,地表水资源量为118.93亿立方米,常年水资源总量为118.82亿立方米,人年均水资源总量为2196立方米。全市主要江河478千米河长水质为:全年期Ⅱ类水域435千米,占评价河长91%,Ⅳ类水域43千米,占评价河长9%。


  土地资源


  2014年,绵阳市农用地为1797661.4公顷,其中耕地401625.83公顷、园地52261.51公顷、林地1135319.61公顷、牧草地47010公顷,其他农用地161444.41公顷;建设用地121125.49公顷,其中居民点工矿用地103466.29公顷、交通运输用地9371公顷、水利设施用地8287.77公顷;未利用地10759.13公顷,其中未利用土地72761.63公顷、其他土地35197.5公顷。


  植物资源


  2014年,根据调查统计,绵阳市已知的低等植物有菌类植物亚门和地衣植物亚门的真菌纲、子囊菌纲中的13目、60科、149属、497种,高等植物有苔藓植物门、蕨类植物门、裸子植物门和被子植物门4门中的9纲、66目、260科、1366属、3972种。按照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(第一批)》。市内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珙桐、红豆杉等12种。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水蕨、中国蕨等38种。


  动物资源


  2014年,根据调查统计,绵阳市境内野生动物资源已知脊椎动物5纲32目109科791种,无脊椎动物2门6纲33目241科1257种。其中,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8种。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小熊猫等60种。绵阳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区,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地区、野外大熊猫主要栖息地之一,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在四川占有重要地位。平武县是大熊猫分布最多的县,占全国野生大熊猫的1/5,境内拥有野生大熊猫418只,占全球野生大熊猫总数的22.4%。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赤狐、豹猫、毛冠鹿、沟牙鼯鼠、普通鸬鹚、中白鹭、中国林蛙等。


  矿产资源


  截至2014年末,绵阳市发现矿种有铁矿、锰矿、铅锌矿、钨矿、金矿、银矿、磷矿、硫矿、水晶、方解石、石灰石、白云石、膨润土、玻璃用石英砂岩、天然气等56种,矿产地400余处,其中黑色金属73处,有色金属25处,贵金属70处,非金属矿产200余处。探明储量的有26个矿种,具工业矿床规模的74处。年末,全市有32个矿种得到开发利用。


  绵阳市矿种储量在四川省占有重要地位的有:平武县的锰矿,三台县、盐亭县的膨润土,江油市的铸型用砂、水泥配料用页岩储量居全省第一;江油市的玻璃用石英砂岩、冶金用白云岩、全市的天然气总量居第三;以县市区分布情况看,平武县的矿产资源以金属矿产为主,主要有金、铁、锰、铅锌矿;其他县市区以非金属矿为主:如江油市的石灰石、硫铁矿,安县的石灰石、磷块岩,北川羌族自治县的石灰石、硅石、饰面用板岩,三台县、盐亭的膨润土,涪城、游仙的砖瓦用页岩、砂石等。天然气在绵阳市广泛分布,除平武县、北川羌族自治县、安县外,均有产出。

地名由来

  绵阳因地处绵山之南,民国二年(1913年)依照“山南水北”为“阳”的古义,命名为绵阳。


  建置沿革


  绵阳市是中国早期人类活动地区之一,边堆山遗址出土有45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。


  西汉高祖二年(前201年),置涪县始。汉高祖六年(前201年)建置广汉郡。汉武帝元封五年(前106年),广汉郡由乘乡(今广汉市境内)迁到梓潼县。


  孺子婴初始元年(8年),王莽篡汉建立新朝,改涪县为统睦县,寓统一和睦之意,故得名,属就都郡。


 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(37年),灭成家,复置涪县,属广汉郡。


  东汉安帝元初二年(115年),益州刺史部和广汉郡均迁至涪县,三年后州、郡皆迁出市境。


  东汉末年,刘备据蜀,于建安二十二年(217年)分广汉郡北部地区设梓潼郡(治梓潼县),建兴三年(225年)分广汉郡东部地区设东广汉郡(治今三台县境)。自此后,市境相沿各代均有州、郡、府等县以上政区建置。


  两晋和南北朝三百余年间,战争频繁,政区建置变化较大。西魏改涪县为巴中县,置潼州,治巴中县(今四川绵阳市东)。


  隋代后,政区建置逐渐稳定。隋开皇元年(581年),改巴中县为巴西县。开皇五年(585年),改潼州为绵州。元废巴西县入绵州。


  清雍正五年(1727年),绵州升为直隶州。辖德阳(县治在今四川省德阳市区)、安(今绵阳安州区)、绵竹(今四川省绵竹市)、梓潼(今四川省梓潼县)、罗江(县治在今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)共5县。


  中华民国二年(1913年),三月绵州裁撤,以绵州本州地域建置绵阳县。


 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,川政统一,市境内有今绵阳市区成为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区治地,民国三十七年(1948年)领有绵阳、安县、绵竹、德阳、梓潼、罗江、广汉、什邡、金堂、彰明10县。


  新中国成立后,1950年,设绵阳专区,属川西行署区。1952年绵阳专区属四川省领导。


  1953年,广汉、金堂、什邡3县划归温江专区;广元专区所属广元(驻嘉陵镇)、旺苍(驻冯家坝)、剑阁、江油、北川、平武、青川、昭化(驻宝轮镇)等8县划入绵阳专区。辖15县。


  1958年,遂宁专区所属遂宁、三台、蓬溪、盐亭、潼南、射洪(驻太和镇)、中江等7县划入绵阳专区。撤销彰明、江油2县,合并设立江彰县(驻中坝)。绵阳专区辖21县。


  1959年,江彰县改名江油县。撤销昭化、罗江2县,昭化县并入了广元县;罗江县并入绵阳、德阳、安县3县。绵阳专区辖19县。


  1970年,绵阳专区改称绵阳地区,地区驻绵阳县。


  1976年由绵阳县析置绵阳市,属绵阳地区领导。绵阳地区驻绵阳市。辖1市、19县。


  1977年,将潼南县划归江津地区。绵阳地区辖1市、18县。


  1979年,撤销绵阳县,并入县级绵阳市。绵阳地区辖1市、17县。


  1983年8月,设立德阳市。将绵阳地区的德阳、中江、绵竹3县和成都市的广汉、什邡2县划归德阳市。


  1985年,撤销绵阳地区,绵阳市升为地级市,设立市中区;将原绵阳地区的江油等7县划归绵阳市管辖。撤销广元县,设立地级广元市和市中区;将原绵阳地区的青川、旺苍2县划归广元市管辖。撤销遂宁县,设立地级遂宁市和市中区;将原绵阳地区的蓬溪、射洪2县划归遂宁市管辖。


  1992年10月30日,撤销绵阳市中区,以涪江中心主航道为界,分别设立了游仙区与涪城区。


  2003年7月,撤销北川县,设立北川羌族自治县。


  2005年4月4日,绵阳市人民政府机关办公驻地由涪城区临园路东段76号迁至高新区火炬大厦。


  2016年3月20日,安县撤县设区并更名为安州区。


  2020年12月24日,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公开《关于同意设立绵阳科技城新区的批复》,同意设立绵阳科技城新区,新区规划面积396平方公里,空间范围包括绵阳市涪城区、游仙区、安州区所辖的9个乡镇(街道)所属行政区域,分别是涪城区永兴镇、普明街道、创业园街道、青义镇,游仙区石马镇和安州区界牌镇全部行政区域;涪城区城郊街道、游仙区游仙街道和安州区花荄镇部分行政区域。